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我區工業園區建設,推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9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勁東同志的率領下,區工業園區建設專題調研組分別考察了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蘇州新加坡工業園、蘇州昆山民營科技產業園等三個工業園區。通過此次考察學習,大家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找到了差距,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堅定了加快園區建設步伐的信心和決心。學習考察情況如下:
一、所考察園區的基本情況
(一)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區。該園區位于蕭山區東北部,地處錢塘江南岸,組建于2003年3月,總規劃面積74.31平方公里,是經國家批準設立的省級工業園區,是杭州市重點建設的沿江“十大新城”之一。園區環境優美,園區道路、污水處理、供水供電等配套日趨完善,已累計投入5億多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道路8.7公里,橋梁11座,日收集能力為30萬噸的污水收集泵站及應急處理設備各1座, 110千伏長征變電站一個。日處理能力10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一期投入運行。正在開工建設的有12條道路、12個基建項目,總投資達12.58億元。日供水100萬噸的自來水廠正在建設。該園區產業集聚成效明顯,已有富麗達纖維、富麗達熱電、匯麗印染等11個項目建成投產,新中紡、橋南織造、科利化工等9個項目在建。該園區的優勢產業是紡織印染服裝、機械汽配汽車、新型建材、環保型精細化工。
(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該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位于蘇州古城東側,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園區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婁葑、唯亭、勝浦等三個鎮,戶籍人口31.5萬(常住人口61萬)。園區周邊有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中國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連。園區先進產業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26個項目,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0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歐美項目占比達49%,并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十多年來,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超過30%,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1030億元(含海關收入),引進合同外資34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5億美元、注冊內資1356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1萬個。2008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1.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5.1億元,進出口總額625億美元,其中出口311億美元,新增注冊外資30.2億美元,到帳外資18億美元,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目前,園區土地和人口分別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總量分別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則占全市的15%左右,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占全市的25%左右,已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昆山民營科技工業園。該園區位于昆山市玉山鎮,始創于1997年10月,園區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營投資創業園之一。經過十年的努力,該園區建立了國家火炬計劃昆山模具產業基地、原創企業基地、中國節能(昆山)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生產性服務業密集區、昆山國際模具城、工業鄰里中心等功能性投資創業載體和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已吸引來自滬、浙、粵等18個省市上千家企業落戶,總投資超180億元,形成了精密機械、電子資訊、機電一體化、民生用品為主的四大產業,先后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和“省級工業小區”。其中國家火炬計劃昆山模具產業基地已成為研發、設計、制造、展示、交易、培訓等功能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基地,目前該基地已成為我國模具行業中產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基地之一,產品銷售列全國26家模具集群之首。
二、所考察園區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所考察的三大工業園區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驚奇的業績,他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始終堅持思想解放、更新觀念。三大園區之所以發展的規模大、膨脹的速度快,成為全國知名園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更新觀念,始終保持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著力營造了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形成了先發優勢。從他們介紹情況看,不論是確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標、工作重點,還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機制、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都具有超常規的思維、超常規的舉措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可以說他們已經把解放思想貫穿于整個園區開發建設的全過程,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三大園區建設之初,他們就以國際化、全球化、現代化的視野,密切關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跟蹤世界最前沿的發展動向,瞄準的國際一流的水準,始終把自己置身于全球發展的大潮之中,以此來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敢于沖破一切思想束縛,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勤于實踐,不爭論,不動搖,只發展,而且每次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都能夠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先人一步,從而走在了其他地區的前頭。正是有了一流的開發觀念,才有了園區開發的一流舉措和超常規的發展速度。
(二)始終堅持發揮優勢、謀劃長遠。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園區建設過程中,他們都充分發揮各自的區位優勢,依托大城市,將園區建設與城市建設相融合,依托舊城,建設新城,又結合各自的人文地理風貌,形成了各自的園區建設風格。蘇州工業園區選址于蘇州古城東郊、金雞湖畔,與舊城自然相接、連為一體。他們依托古城,借鑒新加坡在城市規劃與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融新加坡國際化理念與蘇州文化底蘊于一體,注重工業、交通、商貿、人口、生活的協調發展,園區內既有學校、醫院、娛樂中心和居民區,又突出了工業生產和商貿活動,具有完備的城市功能。位于錢塘江南岸的蕭山臨江工業園和地處陽澄湖畔的昆山民營科技工業園,則分別依托杭州和蘇州兩個大城市,并緊依所在蕭山區和昆山市區,突出江南水鄉特色,園區內道路縱橫交錯,廠房錯落有致,處處是鮮花綠草、碧水藍天,一個園區就是一座園林化綠色城市。二是規劃先行、建設超前。三大園區一開始就按照創建生態工業示范區的國際化標準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一步規劃到位,分步組織實施。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嚴格的規劃管理,確保了園區建設高檔次、高水平。其中,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確立了“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形成了“依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中新雙方專家聯合編制了先進科學的園區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工業與各項城市功能,高標準地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同時,認真借鑒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的經驗,適度超前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為客戶進入和項目開工投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始終堅持市場運作、創新模式。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抓園區開發,是他們又一成功經驗。他們以戰略家的膽魄,緊緊把握經濟發展規律,采取經營城市的辦法,面向市場,通過市場運作,滾動開發,加快推進園區的各項建設,有效突破了資金瓶頸。三大園區都立足當地實際,在把握總的原則和大方向的基礎上,切實做活、做足了土地開發的文章,采取政府拔一塊啟動資金和銀行貸一塊、土地收益中留一塊的辦法,搞好土地儲備,實現供地可控。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最早試行國有土地制度改革,向國內外投資者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并實行土地一級壟斷、二級轉讓、三級搞活的辦法,搞活了土地經營。蘇州工業園采用“公司化運作機制”,通過土地拍賣獲得大量資金,一方面具備了補貼工業用土地的資金實力,一方面積累了發展園區其他事業和解決農民安置等現實問題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