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灘鄉奶牛養殖的基本情況:
(一)發展養殖自然條件。金灘鄉現有耕地23169萬畝,林地 萬畝,草場面積29.04萬畝(可利用草場21萬畝),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風多,無霜期較短,雨熱同季,有利于牧草生長。天然牧草資源豐富,草場類型主要是草甸草原類和草本沼澤類,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具有發展奶業經濟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氣候條件和經濟基礎條件。
(二)奶牛養殖現狀特點。奶牛養殖特點可總結為“總量較顯,水平偏低,兩種養殖模式并存”。
總量較顯。截止到2010年8月,全鄉奶牛存欄量達1100頭,其中岳峰村70頭、金灘村150頭、光明村146頭、道陽村120頭、新泉村68頭、倉開村240頭、東達村130頭、姜柳盛村86頭、海東村90頭。
水平偏低。全鄉奶站數量已發展到1個,初步實現產銷一體化。僅有岳峰村一個集中規模養殖奶牛場,其余皆為散養,奶牛養殖方式和技術手段較為落后,生產管理水平較低。養殖戶與奶制品生產企業之間聯系松散,本地奶制品產業化水平低。 兩種養殖模式并存。各村奶牛飼養數量從90頭到200余頭不等,主要采用兩種養殖模式。絕大多數采取“戶有戶養”模式,
以家庭散養為主,規模小、管理粗放,通常是夫妻經營,種地、打工、養牛三不誤,養殖規模大多在2-5頭之間,分戶飼養,獨立核算,不計成本。少數采用“合作社”模式,如岳峰村 奶牛養殖合作社,作為奶牛養殖場,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經濟效益較高。
二、奶牛養殖的主要做法和特點
(一)堅定發展信心,緊盯項目線索
鄉委、政府立足奶業正處大發展時期且我鄉乳業尚屬空白的實際,緊緊抓住奶業這一朝陽產業不放松,主動出擊,運作項目。一是赴小西牛乳業考察論證。鄉主要領導帶領畜牧人員和部分村支書趕赴小西牛集團本部、乳業基地等地參觀學習,詳細了解管理人員及飼養戶有關情況。二是近到周邊縣奶站考察。組織養殖意向戶到附近奶站考察學習,激發其養殖奶牛的熱情。三是邀請縣內奶牛散養談體會。鄉畜牧辦人員登門走訪本縣范圍內的奶牛散養戶,講鄉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及優惠措施, 90%以上的養殖戶和意向戶認為金灘鄉辦奶業切實可行,樂意加盟。通過綜合國際國內奶業形勢,結合我鄉的養殖優勢,經反復調查論證,從而堅定了大力發展乳業的信心和決心。
(二)注重宣傳引導,整合既有資源
一是印發資料宣傳。鄉委、政府組織人員綜合各方面資料,將國際國內奶業形勢、我縣發展奶業的機遇條件、傾斜政策以及牛奶的功效等有關內容編印下發,廣泛宣傳,達到家喻戶曉。二
是深入重點戶宣傳。鄉畜牧辦人員幾次三番到各村現有奶牛養殖戶家中做工作,使金灘鄉奶牛養殖從無到有到 多頭的發展規模。三是依托典型宣傳。請養殖明星戶現身說法,引導意向戶轉為養奶牛。
(三)創新建設機制,實現良性發展
我鄉在奶牛養殖上,從解決機制入手,確保了奶牛產業的發展活力。一是投入機制堅持市場運作。堅持“誰受益、誰投資”原則,充分發揮養殖戶主體作用,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貸款上給予協調。二是養殖戶選擇堅持以農戶自愿為主。不搞強迫命令,不提過高要求,按照“一會、一有、一自愿”(會養、有錢、自愿發展)的原則篩選農戶,自愿發展。
(四)強化生產服務,擴大群體規模
一是技術服務。每季度專家為養殖戶開辦技術講座一次,并適時傳遞疫病防治、季節飼喂要點等技術資料;聘請技術人員到養殖戶家中把脈問診,糾正奶牛養殖戶的不良習慣;定期不定期請獸醫站技術人員到基地巡回檢查。先后共為養殖戶舉辦技術輔導講座20多期,編印(出板報)奶牛養殖信息資料80多期,使全鄉奶牛養殖保持了較高水平。二是協調貸款服務。發展前期,積極爭取貸款,采取重點發展奶牛、資金封閉運行的辦法,支持養殖戶購買奶牛發展奶業。發展后期,積極與信用社協商,創新貸款機制,由奶牛養殖戶3—5戶結成信用聯合體,自愿以自己的奶牛、牛奶、固定資產相互擔保,信用社則為養殖戶每頭奶牛
提供5000元的貸款。目前該鄉已先后為奶牛養殖戶協調貸款100多萬元,使農戶多購進奶牛 余頭。
三、奶牛養殖的效益分析和對比
(一)產奶量
通過調查了解到,一頭小奶牛出生后,一般在18個月以后才能交配,懷胎285天后才能生產,產后由于要哺乳,所以產后40天左右才能擠奶。也就是說,一頭小奶牛最起碼在生長兩年半后才能產奶。同時,奶牛在產小牛45天后才能再次交配,交配后一般擠奶7.5個月,而后停止擠奶,等待滿9個半月時生產,因此,奶牛一年的擠奶期一般為7.5個月。
旺奶期一般為2-4胎。
奶牛日產奶高時能達70-80斤/天,低時一般為20-30斤/天,一般平均為40斤/天。
1個月產奶量=40斤/天×30天/月=1200斤/月
7.5個月產奶量=1200斤/月×7.5月=9000斤=4500公斤=4.5噸
(二)飼料、飼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