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的基礎是客觀事實,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確鑿的事實是調研報告的價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觀事實,用事實說話,是調研報告的最大特點。下面是中國人才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黨員員工春節回鄉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借鑒。
黨員員工春節回鄉調研報告【1】
龍山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邊陲,是一個山多、耕地少,人多、財政窮的縣,是湖南省扶貧攻堅湘西地區的主戰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農業部對口扶貧縣。近年來,隨著“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的凸顯,外出打工婦女回鄉“照顧家庭”的越來越多。針對這情況,龍山縣政府非常重視農村婦女創業工作,積極引導扶持,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一、立足資源,發展產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讓龍山縣具有獨特的資源環境,形成了一定的農產品生產優勢。2009年,龍山縣已有優質烤煙基地8.2萬畝,百合5萬畝,桔橙柚 14萬畝,中藥材3.5萬畝,反季節蔬菜8萬畝。以資源優勢為基礎,發展相關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創業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婦女創業代表王彩瓊就是在全縣海拔最高的“八面山”上種出了“搖錢蘿卜”,帶領農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王彩瓊的高山蘿卜已經逐漸打出品牌,并廣闊發展,在她的帶領下,當地婦女充分開發高山荒地,形成了5000多畝的農場基地,發展了獨具特色的反季節蔬菜產業,打出了“八面山放心菜”的品牌。還如,大力發展中藥材加工的巾幗創業能手顏松云也是立足資源發展的典型代表,她從推平板車賣藥材起家,正是看中了龍山的中草藥資源,開起了“現代中藥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藥飲片,并于1999年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和國家藥品GMP證書。目前,公司總資產已達3100萬元,逐漸形成藥材基地規模化、生產加工機械化、產品銷售網絡化的完整體系,提供了240個就業崗位,帶動了2萬戶農民種植中藥材脫貧致富。
二、轉業經營,發展“三農”。龍山縣農業資源具有豐富的特色,農業對其他從業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呈現出轉業經營的特點,有利于多渠道發展“三農”,就近就地解決農民就業,壯大新農村建設力量,帶領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在村子里開起“萬頭豬場”的楊金秀就是從經營化妝品轉而養起了豬。她2004年注冊成立公司,目前資產規模已有 680萬元,年銷售額達到3600萬元,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大批優良仔豬,為湘、鄂、渝邊貿市場提供了大量優良的商品肉豬。公司扶持發展了115戶養殖大戶,并為其提供優質飼料、仔豬、畜藥,堅持全程技術指導與服務,實現了公司與農戶雙贏。
三、創造就業,富裕農村。外出打工婦女回鄉創業,帶回了先進生產力,把打工掌握的資源與家鄉的資源整合起來,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彭迎春就是一個典型的返鄉創業代表。她2008年從廣東回家鄉龍山創業開辦服裝廠,當時回鄉最大的動力就是照顧孩子,鄉黨委的極力邀請也是一個促進因素。目前她的公司已為全鄉提供了140個工作崗位,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她還計劃將公司擴建至500人,不僅自己致了富,而且極大帶動了家鄉農民的就業增收。
黨員員工春節回鄉調研報告【2】
上海市嘉定區位于上海市西北郊,與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和昆山接壤,是我的“第二故鄉”。2010年春節,我借回家探親的機會,走訪了嘉定區農業委員會和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部分老領導、老同事,到當地農戶和一些土地承包戶家中做客,了解到嘉定區當前農業生產的一些情況。
一、增加綠肥迎接世博會
嘉定區現有糧田7.5萬畝,播種面積15萬畝左右,夏糧以小麥為主,秋糧主要是單季常規晚稻。上海市對農業生產支持力度較大,嘉定區水稻種植補貼達到每畝250元,且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病蟲害防治。小麥種植只有統一供種,沒有其他補貼。近幾年,由于國家鼓勵糧食生產,嘉定區對糧食生產采取各種補貼措施,水稻播種面積保持穩定,小麥播種面積持續增加。2005年至2008年小麥播種面積分別為4.69、4.93、5.36、6.18萬畝。但同時,由于用工量大、價格不穩定,油菜播種面積持續下降,已由2005年的5000畝減少至2009年的2000畝。
據區農技中心糧油科農藝師余慶華介紹,2009年小麥播種面積大幅減少,綠肥種植面積迅速增加。2009年秋冬種總體播種情況是:小麥 35000畝、綠肥(紫云英)35000畝、油菜2000畝、大麥等其他作物1000畝。小麥種植面積比2008年的61800畝減少40%以上,綠肥種植面積是2008年7000畝的5倍,油菜面積基本穩定。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上海要配合世博會,世博會期間正值小麥收獲季節,當地農民有焚燒小麥秸稈的習慣,既污染環境也不利于樹立上海市的良好形象。因此,上海市政府要求壓縮小麥增加綠肥,給綠肥種植補貼200元/畝,并減少近郊區小麥種子供應。
二、小麥苗情不錯
2月18日,天氣轉晴,我開車去外岡鎮走親戚,公路兩邊,小麥綠油油的一派喜人。麥田里已有部分農民放棄春節休息在挖排水溝、撒尿素、噴灑除草劑。據勞動村、小廟村一些糧食合作社成員說,今年小麥長勢不錯,這和我原來的擔心正好相反。據區農技中心人員介紹,嘉定往往將水稻收獲期拉長,影響小麥播種期。農技中心吸取往年教訓,在2009年催促農民提早收割水稻,盡量提早小麥播期,2009年小麥出苗較好,雖經歷了幾次低溫,但對小麥苗情總體影響不大。下一步,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是漬害、病蟲草害和收獲期的干熱風,農技中心已下發了當前技術措施意見,加強技術指導。
三、農民歡迎合作社
據嘉定區農委辦公室介紹,嘉定區糧田流轉率已基本達到100%,糧食生產已基本實現合作社統一組織。全區成立了19個大型糧食和農機聯合合作社,每個合作社糧食生產面積均在1500畝之上。合作社的性質是集體,平時雇用少數員工日常管理,農忙季節聘用臨時工,收益支付土地流轉費,其余歸集體。
合作社經營,對農業技術推廣和保證種糧效益有著積極意義,這里僅舉一例。嘉定區小麥平均畝產和北方相比較低,2008年歷史最高水平為594 斤,其他年份一般在550斤,而水稻平均畝產常年在1300斤,相比與水稻,小麥種植效益較低。2005年之前,小麥播種面積連續下滑。 2005-2008年,小麥面積穩步增加,主要原因就是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雖畝收入不高,但面積大了,合作社還是有利可圖。如果還是分散的小農種植,就有可能造成相當面積的“冬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