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要簡潔有力,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必要也可以不寫。下面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帶來的春節期間黨員干部返鄉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春節期間黨員干部返鄉調研報告【1】
春節期間,我走訪了湖北隨縣萬和鎮100個農戶(鄉鎮居民)和若干村干部、個體經營者,了解了當前農村的一些情況。
一、農民從政策中得到實惠
我接觸的農民不下100人,他們對國家惠農政策都有所了解,絕大部分都知道中央關于金融危機期間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的惠農政策,有很多村民在此期間通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的優惠,添置了新的電視機、空調、農用車等等。他們知道0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部分內容,如國家加大農業補貼、提高糧價等,但對中央提出的土地改革等比較深入的問題不清楚,對政策的理解不夠深入。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改善
在與當地黨委書記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如今,99%的行政村已經通了水泥路,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交通,促進了與外界的經濟交流,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中國電信的覆蓋率是100%。通過走訪農戶我發現電話在農戶中基本普及,普及率91%。通過與村民聊天,我了解到電話機是集體購買,不貴。我注意到,電話機是“中興”牌的,品質有保證。有10%農戶裝了電腦,使用中國電信寬帶。
有線電視在鄉鎮基本普及,在走訪在農戶中,覆蓋率達100%。這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市級宣傳文件了解到,目前正在推廣數字電視,力爭在2010年全面覆蓋數字信號。
三、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是高檔家電進入農家,像洗衣機、空調、電腦等,這在幾年前被認為是奢侈品,如今已經越來越普遍,在走訪在農戶中洗衣機擁有率為17%,空調擁有率為36%。
二是轎車數量增多。在走訪的農戶中,擁有家庭轎車的家庭是5個,占總農戶數的5%,這已是很大的進步。轎車開始進入農村,反映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是住房翻新、建新房成風潮。在農村,住房是個基本問題,也是最大的開銷。在前十多年,很多村民都是守著先人的房屋過日子,自己蓋房想都不敢想。如今,很多村民正在籌劃蓋新房、翻新舊房。在我走訪的過程中,道路兩旁滿是新建民宅,萬和鎮的磚瓦廠生意火爆,呈供不應求之勢。
四、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
如今義務教育已經基本上全面普及。在走訪的農戶中,有小孩的,小孩全部在上學,義務教育未完成率為零。另外,高中生,專科生有一部分。通過與村民交流,我發現本科生在農村已經不再稀罕。
春節期間黨員干部返鄉調研報告【2】
今年春節回農村老家——山西省河津市東關村,在停留的3天中,借與親戚聊天之機簡單了解了東關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和農民收入情況。
一、東關村基本情況
東關村位于縣市繁華的喧鬧之地,是一個被小商品市場、東都家具城、街道環繞而又顯得略為分散的村莊。原有的村莊因為市政建設規劃,土地部分征用,已分成了多個分散的村民聚集區。該村2000多人,530戶,共分為6個生產隊(小組),人均 7分—1畝地。雖然村莊日漸被城鎮現代化的氛圍所渲染,但農戶間依然保留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鄉俗民約和風土人情。
二、東關村集體經濟收支情況
東關村委會在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本村民生上下足了功夫。2006年整合閑置土地,建成了東都家具城,2007-2008年響應新農村建設號召,集中開發了溫泉公館小區。公館小區為本村村民自住,花十五萬即可購買一套120平米三室一廳的房屋,燃氣、水電、地暖直接入戶,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溫泉洗浴。一位年近70的大爺說“過去冬天能把炕頭燒熱乎就不錯了,哪還想過溫泉入戶,地暖進屋,這放在過去是俺想也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事兒。”這里的農民不僅是沐浴在溫泉中享受著溫暖凈潔,更是沐浴在新農村建設的春風中享受著幸福生活。
據曾經擔任過村委會干部的親戚說,東關村集體資產主要是東都商城、客運車站臨街店鋪。集體經濟收入近 400萬,主要來源是租金收入,除溫泉公館小區的物業公司收入外,沒有其他村組集體(企業)經營收入。東都商城年發包收入300萬,客運站臨街店鋪發包收入也不少,南環路和108國道所占用地因種種原因尚未完結土地征占補償事宜,縣政府允諾每年每畝地補助500元,此項收入約為3-4萬。在村集體經濟支出方面,親戚向我一一列舉了幾項公共(福利)支出:老年協會每年支出6-7萬,用于60歲以上老人日常活動、集體旅游、生日慶祝等開支;為村民繳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30元;在村民自主繳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80元的基礎上,集體補助200元,此外還有公益性基礎設施費用、管理費用等其他支出。在收益分配方面,年終,各生產隊會根據本年收益為本隊成員分紅。今年,六個隊分紅在200、400、500、800不等,親戚所在的五隊,每人分紅500元,家里60 歲以上老人還多分了100元。屈指一算,細細一想,東關村應該是一個集體經濟發達、資產雄厚的村莊,居住在此的農民更是過著“衣食無憂、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好日子。
三、東關村某農戶收入調查情況
我走訪的親戚一家5口,3.5畝地,共有2套房子,一套位于具有濃厚現代化氣息的溫泉公館小區,另一套是在臨街宅基地上蓋的三層小樓,全家目前住在溫泉小區。收入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財產性收入約4萬元,全部為宅基地房屋出租收入;二是工資性收入2.76萬元,父親在公館小區物業工作,每月工資1100元,兒子在一家私營的溫泉會館工作,每月工資1200元,兒媳是一名培訓機構的舞蹈老師,因懷孕暫時辭去工作(往常月均收入約1200元);三是家庭經營收入3500 元,主要是種植玉米和小麥的收入。四是轉移性收入約2885元,其中村集體為每人分紅500元,農業種糧補貼每畝110元。
從收入構成看,親戚家庭收入90%來自房屋出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農業生產收入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四、農戶的農業生產成本收益分析
為了弄明白農業生產的成本收益,我又詳細了解了種植玉米和小麥的情況。今年親戚家一共種了7畝地,3.5畝是自家耕地,另外3.5畝是代耕兄弟家的耕地。2009年在即將收割之際遭遇雨季和大風,收成較去年略有減少,畝產800斤,每斤收購價0.72元,較去年漲了0.12元,國家對玉米補貼每畝45元,一年下來,除去種子、化肥、灌溉及收割機費用,畝產收益200多元。小麥畝產700多斤,每畝小麥補貼65元,畝產收益300元,由于換了新品種,產量較去年的900斤略有下降。為什么農業生產收入只有幾千元,還要種地呢?親戚告訴我“過去種地要交稅,現在政府給補貼,不僅種糧有補貼,中央政策好,干了一輩子的農民怎能忘本”。那么種小麥的目的是什么呢?“不用花錢買糧食,一年打的麥子交給面粉廠,每年拿著糧本隨時去領面粉,打一年糧夠吃2-3年”,既免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又省了到市場買面粉的麻煩,這個主意確實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