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得越來越快。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關于全縣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關于全縣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商貿流通業是商品流通和為商品流通提供服務的產業,主要包括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倉儲業,并涉及交通運輸業等。商貿流通業及商品市場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是工農、城鄉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決定經濟運行速度和效益,直接反映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程度及市場經濟的成熟度。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現代流通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已經越來越成為擴大內需、指導生產、引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在認真審視縣情和經濟發展態勢的基礎上,確定了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的發展理念和“舉生態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的基本思路,為全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如何建設大市場、發展大貿易、搞活大流通,是當前加快我縣縣域經濟發展亟需破解的難題。近期,縣政協組織縣商務、供銷等部門組成調研組,對全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礎和條件
近年來,全縣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政府引導、多方投資、加強監管、城鄉統籌”的原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市場體系,強化協調服務,使全縣商貿流通業有了較快發展,為促進經濟增長、擴大消費、增加就業、滿足城鄉群眾物質生活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
1、充分發揮區位比較優勢,活躍消費市場,流通規模不斷擴大
我縣是東連張掖市、武威市進入省會蘭州,西接高臺縣和酒泉市,直通新疆的重要通道。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公路總里程達1023.33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連霍高等級公路為主框架,以國、省干線公路為輻射,以縣鄉村三級公路為脈絡,以運輸站場為連接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五橫四縱”交通運輸網絡。近年來,全縣上下立足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活躍城鄉消費市場,努力擴大流通規模。至2009年底,全縣各類商業網點累計達2659個,流通企業累計達217家;建成綜合超市20家、酒店賓館9家、綜合商業街1條、綜合批發部30家、集貿市場9個、交易點4個、專業市場1個。已基本形成專業市場和鄉鎮集貿市場并舉,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相配套的多層次、多門類商品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城鄉流通網絡,基本滿足了全縣各層次生活和生產的需要。2009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5.9億元和4.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9%和18.56%。其中:批發零售業4.04億元,同比增長18.38%;住宿餐飲業4011萬元,同比增長20.41%。隨著鐵路樞紐建設的全面提速,臨澤作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區域性交通樞紐的作用日益顯現,發展現代物流業面臨難得機遇。
2、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增加產品產量,產加銷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增加對“三農”工作的投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培育地方特色產品,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全力以赴推進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加快構筑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不斷壯大工業經濟實力,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為商貿流通業提供了充裕的工農產品。止2009年底,全縣設施農業面積達1.2萬畝,設施農產品總產達8.4萬噸;玉米制種面積26.48萬畝,產量11.7萬噸;加工番茄面積3萬畝,產量11.4萬噸;果園面積11.7萬畝,產量1.45萬噸;生豬飼養量18.3萬頭,肉牛飼養量14.35萬頭,肉類總產量達1.37萬噸。依托農產品資源,建成以玉米加工為主的規模以上企業4家,年加工轉化玉米能力17萬噸;以種子繁育加工為主的種子企業8家,種子加工能力達18萬噸;以番茄加工為主的蔬菜加工企業1家,日處理番茄3000噸;以乳制品加工為主的畜產品加工企業2家,年處理液態奶3.6萬噸,屠宰加工肉牛2萬頭;規模較大的紅棗加工企業4家,生產能力3萬噸。2009年,加工玉米種子13.8萬噸,檸檬酸1.39萬噸,食用酒精8461噸,番茄醬1.4萬噸,乳制品6471噸,飼料6.3萬噸,培育出了雪晶檸檬酸,雪蓮全脂甜奶粉,西域、圣澤紅棗枸杞汁等甘肅名牌產品,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全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3個,入社會員9100戶,占總農戶數的27.1%,輻射帶動農戶2.8萬戶;拘纬闪“公司+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和“訂單式”經營方式,大大提高了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立足豐富的礦產品資源,建成規模較大的礦產品加工企業7家,2009年,加工生鐵4.5萬噸,富錳渣10萬噸,水泥6.2萬噸,錳鐵合金8580噸,有效地補充了市場需求。隨著金冠公司5萬噸棉漿粕生產線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建設,預計未來全縣工業仍將保持高位增長,將進一步拓展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空間。
3、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流通平臺,流通環境明顯優化
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舉生態旗、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立足于治水、節水、活水,著力實施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此為突破口,引領城鎮化建設,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熱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綠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文品位和服務功能逐步提升。結合舊城改造,建成縣府街、濱河路、文化路、健康路、八一路、商業步行街等城區商業街區,使商用臨街門店數量成倍增長。結合流通領域民營化改制改革,改造建成天鼎、匯豐、蘭新、新合作百惠、金葉等企業和超市,成為引領消費的主要場所。結合城郊村改造,建成東關農貿市場、農機建材市場、小康路餐飲市場等專業市場,初步形成了東至工業開發區、南至樂民小區、西至沙河鎮政府、北至蘭新鐵路的城區商貿流通業重要區域。結合集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改造擴建了7個鄉鎮集貿市場,部分規劃建設了商業功能區;改造建設標準化農家店150家,連鎖配送店35家,鎮村覆蓋率達98%,基本實現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動。隨著一批城鎮建設招商引資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城市人氣、商氣和文明程度,吸納消費群體集聚。
4、建立健全流通服務網絡,提升配套功能,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一是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人流、物流快速暢通。全縣現有各類汽車1674輛,其中,客車122輛,貨車1552輛。全年完成客運量297.64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0884萬人公里;貨運量166萬噸,貨運周轉量7912萬噸公里。二是郵電通信業務快速增長,資金流、信息流方便快捷。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587.63萬元,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31282戶,固定電話普及率21.13%,全縣移動電話用戶84625戶,互聯網絡用戶6367戶,100%的村配備了計算機設備,并實現了與縣鄉公務網的互聯互通。三是旅游資源開發邁出新步伐,旅游經濟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通過大力發展丹霞地貌觀光、生態休閑度假、紅色勝跡和佛教文化“四大精品”旅游,有力地帶動了餐飲、娛樂、住宿等服務業發展。2009年全縣旅游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17 萬元,同比增長17.34%。四是金融運行健康平穩,促進了銀政銀企的互利共贏?h內有農行、工行、農村合作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設點,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金融服務網絡。
5、轉變傳統商貿流通方式,發展新型業態,現代流通業發展前景廣闊
城鄉涌現出了一批大型超市、連鎖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廠家直銷等新型零售模式。連鎖經營、購物中心、專賣店、便利店等現代商貿流通業態逐步取代傳統的商貿流通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生產生活服務。各類農副產品運銷協會、流通組織及個體運銷隊伍不斷壯大,配送、代理、租賃等經營方式逐步普及,電子商務經營模式正在興起。
為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國家將現代物流業作為唯一的服務行業納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以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為中心的西北物流區域是九大物流區域之一;省委提出“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使張掖成為連接“蘭白”都市經濟圈和“西翼”——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結點和支撐點;市委、市政府將張掖在全省新的區域發展戰略中的基本定位確立為“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并作出“以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為背景,推動三次產業協調快速發展;以立體交通樞紐為支撐,積極搭建經濟發展平臺;依托通道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通道經濟,把服務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解決城鎮就業的重要產業來培育,不斷提高三產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的決策部署。國家、省、市的政策和決策部署,為我們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提供了政策支撐。
二、問題及對策
我縣商貿流通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需求相比,在規?偭俊l展速度、經濟效益、貢獻率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對商貿流通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主要表現在:部分干部和群眾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對繁榮區域經濟、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生產、輕流通”,“重工業、輕商業”的觀念,沒有把發展流通業放在與抓農業和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還遠遠不夠。
2、消費主體缺乏支撐,發展后勁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市場變化影響,部分骨干企業產品市場需求不足,工業經濟正常運行面臨較多困難,拉動消費需求不旺;一、二產業從業人員收入較低,預期收入不明確,難以拉動消費總量的提升,制約了消費需求的擴張;受地緣條件和商品品種選擇性小等因素影響,購買力外流進而影響了本地消費的持續增長。
3、商業網點缺乏規劃,重復建設問題顯現。主要表現在:由于流通業放開較早,其發展受市場牽引倚重,而受政府規劃指導倚輕,加之商業網點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存在著布局定位、流通業態和結構趨同的現象,造成商業網點建設隨意性大,商貿資源分布不均勻,重復建設,過度競爭,“小、散、多、亂”問題突出,城市分區功能定位不清,設施簡陋,檔次偏低,服務功能差。
4、行業競爭能力較弱,城鄉市場發展失衡。主要表現在:縣內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商貿流通龍頭企業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現有市場多為日用消費品市場,要素市場和服務市場不足;縣內絕大部分農產品需外銷,但尚未形成適應不同農產品特點的流通體系;縣境內缺少功能完善、設施齊全、商品豐富、信譽高的大型綜合市場,居民消費環境、消費條件亟需改善;商貿流通企業內部經營機制還不健全,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緩慢。
5、政府引導扶持不夠,發展環境有待優化。長期以來,商貿流通業發展幾乎處于一種自我發展調節狀態,行業和制度建設與工農業發展的強大政策支撐形成明顯反差,對商貿流通業扶持力度亟待增強;行政審批手續較為繁瑣,個別執法單位和人員缺乏公平、公正、合理的理念,服務意識還不夠強,這些都制約了我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為推進我縣商貿流通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應從我縣區位條件、產業發展、消費需求等情況出發,按照“服務縣內、輻射周邊、面向省外”的指導思想,以打造標志性商貿區域、增強商貿中心區集聚輻射力和提升核心商圈品位形象為重點,全力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形態先進”的大商貿、大流通平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具體工作中,應搞好“一個規劃”,建好“兩個車間”,打造“三條商貿流通線”,建設“四類市場體系”,強化“五項措施”。
搞好“一個規劃”,即全縣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
按照“城內大市場、城郊大賣場、城外大物流、城中特色街、農村及社區便民店”的思路,遵循“系統分析、整體設計,結合縣情、突出特色,前瞻規劃、持續發展,各業共生、協調推進”的原則,根據縣城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正在編制的“十二五”規劃,圍繞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強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科學制定全縣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全縣商貿流通業規范、持續、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建好“兩個車間”,即建好農產品和工業品“兩個車間”,為市場提供充足的商品,為居民持續增收、增強購買力奠定基礎。農產品生產方面,繼續推進農民增收重點工程行動計劃,加大扶持力度,重點做優做強農作物制種、輕工原料、特色果蔬和草畜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突出“精品化”和“無公害”,制定和完善特色農產品地方標準,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著力培育紅棗、番茄、葡萄、肉蓯蓉、高原夏菜、供港蔬菜六大品牌產品,建設“綠洲蔬菜之鄉”、“綠洲瓜果之鄉”。工業品生產方面,著力提升壯大農畜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礦產品和建材業,穩步發展精細化工業,推進煤炭資源開發。鼓勵、引導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圍繞新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延伸,加大科技投入,推進產學研結合,走“以質量培育品牌、以品牌占領市場”的路子,實現工業經濟帶動商貿流通業、商貿流通業促進工業經濟的良性循環、互動發展。
打造“三條商貿流通線”:
一是依托正在建設的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合理布局物流網點,配套完善中轉聯運設施,建設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物流園區,逐步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及城際通道與縣內道路的無縫對接和高效貫通,打造鐵路現代物流通道。
二是依托連霍高等級公路,在出入口和進出城干道的公路運輸節點,建設綜合物流中心、物流轉運中心、貨運站場和特色餐飲服務市場,將縣城小康路建設成為臨澤特色商業帶,打造高速公路現代物流通道。
三是積極爭取312國道縣城段改造擴建項目,配套完善給排水、照明、供熱、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增強整體功能。結合道路改擴建工程的實施,建設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和建筑建材、特色農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打造國道城區段現代物流通道。同時,組織實施縣鄉集貿市場(退市還路)工程,提升鄉鎮集貿市場的經營環境和經營水平,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
建設“四類市場體系”:
一是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支持城市流通企業建設農村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整合基層供銷社網點資源,加快向農村延伸經營網絡;鼓勵各類批發企業與農村零售企業合作,開展商品配送,發展農村自愿連鎖經營,逐步形成以縣城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服務網絡。設立農副產品指導服務中心,為名優產品提供生產、收購、運輸、銷售、儲存、加工一條龍服務,使名優產品形成規模并向生產基地發展。加強農資品牌建設,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行為,創建讓農民“放心、稱心、省心”的農資品牌,服務農業生產。
二是探索建立現代物流體系。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標準化建設,加快建設和完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集市場信息、倉儲、配送、多式聯運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物流園區;支持連鎖、批發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工業企業內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積極引進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流通企業,發展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加快建立綜合性與專業性并存的多層次、多類型物流配送體系,促使全縣商貿流通業向現代化、信息化邁進。同時,強化劃行歸市管理,引導發展特色商業街區,加快發展連鎖超市、品牌專賣和新興物流業態。
三是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結合通鄉通村公路建設,推動現有蔬菜、紅棗、畜產品等市場的改造升級,不斷擴大市場的輻射半徑。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延伸經營鏈條,通過建立農產品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建設農產品采購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的快捷流通渠道。積極開展農商對接,探索和推廣“超市+基地”、“超市+農村流通合作經濟組織”、“超市+批發市場”、“超市+社會化物流中心”等方式,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組織,充分發揮供銷社在組織網絡和市場開發方面的優勢,組建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經營、組織和帶動能力的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引導農民走向市場,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四是健全旅游市場服務體系。以大沙河城市水域景觀帶為核心,將縣城打造成集休閑娛樂、餐飲住宿、購物消費為一體的旅游消費中心;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加快以丹霞景區為重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宣傳促銷,完善服務體系,精心打造“棗鄉臨澤•七彩丹霞”旅游品牌;立足我縣生態旅游景區及城郊、鄉鎮所在地、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和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等資源,引導城鄉居民投資興辦現代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項目,滿足廣大游客休閑消費的需求。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和提升酒店餐飲、運輸、商貿、文化等產業配套發展。
強化“五項措施”:
一是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搞活流通,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是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現實要求。隨著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張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縣城的聚集效應和溢出效應將越來越明顯,商貿中心的地位將逐步凸現,為現代流通業迎來了發展良機。為此,要教育引導全縣上下充分認識發展商貿流通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無商不活”的意識,在鞏固第一產業、提升第二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以商貿流通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使商貿流通業逐步成為我縣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二是制定政策,健全機制。在落實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精神基礎上,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措施,在資金、土地、水電等方面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特別是對新辦或整合提升的商貿企業,享受新辦工業企業一樣的優惠政策。建立商貿流通業發展獎勵機制,對發展商貿流通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集體)和個人,縣委、縣政府予以重獎,以促進商貿流通業做大做強。工商、公安、土地、供電、供水、城管、環保、質監等部門,充分發揮各自職能職責,共同扶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逐步形成扶持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
三是完善設施,提升功能。改造商業設施,提升經營檔次,引導社會資源加大對商貿流通企業的投入。縣上每年確定一批重點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建設項目,財政、金融部門進行重點扶持。圍繞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結合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完善道路、給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照明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形成“磁場效應”,吸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匯聚臨澤。
四是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下大力氣引進縣外管理先進、資金雄厚的大型商貿企業進駐我縣,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的方式,加快發展一批現代流通企業。大力支持本縣商貿企業的發展,引導其引入現代管理方式打造現代商貿企業,鼓勵扶持其在縣內設總部,縣外設分店,積極開拓縣外市場特別是周邊市場,增強自身實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引導現有零售、批發企業實行業內整合,增大規模,提升地位和影響力,增強向外擴張能力。
五是加強領導,靠實責任。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從“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出發,整合政府行政管理資源,建立政府領導、流通主管部門為主、各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促進流通業發展工作領導機構,統一協調和指導全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形成職責分明、有法可依、聯動高效的為“大市場、大流通”服務的行政管理體系。要明確鄉鎮及部門在推進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具體責任,并列入任期實績考核內容,嚴格考核,獎優罰劣,使各級、各部門有目標、有責任、有壓力、有動力,真正實現“商貿活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