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積極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體現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市委宣傳部《關于開展全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視,成立了由一名分管領導負責的調研組深入鄉村、文化單位進行實地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1、文化基礎設施情況。一是縣級文化設施情況。我縣現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電影院各一個,其中圖書館成立于1988年,現為國家三級館,擁有辦公面積為1200平方米,館藏圖書4萬冊;文化館成立于1952年,現為國家三級館,擁有辦公面積900多平方米;博物館成立于1985年,擁有辦公面積900多平方米,與2000年成立的文物局合署辦公,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擁有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處(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處(贛東北蘇維埃舊址、齋山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7處,館藏文物共有12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40件;電影院成立于1979年,擁有辦公面積4800平方米,其中具有900席位、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的放映大廳。二是鄉鎮文化站情況。我縣現有國家標準的鄉鎮文化站3個,其中齊埠鄉文化站為三層建筑,面積為600平方米;珠田鄉文化站為三層建筑,面積為460平方米;汪家鄉文化站建筑面積為400平方米,并都落實了“三室一廳一房”的功能要求,即建有用于開展小型演出、文藝排練、游藝等活動的多功能活動廳;用于圖書、報刊的借閱的書刊閱覽室;用于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和農村實用科技知識培訓的培訓教室;作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服務室;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的管理用房。三是農家書屋情況。我縣現有農家書屋45個,每家農家書屋都統一配送了圖書1300余種、報刊41種及《管理人員工作細則》、《村民借閱須知》制度牌、100本借書證、《農家書屋管理須知》和《圖書資料入庫登記表》。四是廣播電視村村通情況。我縣已基本實現“鄉鄉鎮鎮”通有線電視目標,全縣有線電視桿路達300多公里,有線電視用戶達2萬多戶,同時還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對24個已通電自然盲村的240戶農戶贈送了“村村通”衛星地面接收施。
2、文化活動開展情況。一是農民集體文化活動“興”起來了。農民作為農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受惠者,富足起來的物質生活,使農民逐漸注重生活的質量,參與社會群眾文化生活。現在有相當部分的村活躍著農民集體健身、跳舞的身影。陳營鎮郊區村的"健身秧歌"既健身又娛樂,群眾很喜歡,從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的10余支隊伍幾百人。縣城錦湖公園,每天早晚時節,出現了幾百人共跳健身舞、共練健身劍、共唱健身歌、共做健身操的多彩的景象。壯觀的場面,優美的舞姿,甜美的舞曲,使居民和農民群眾心曠神怡。二是農民節慶文化活動“鬧”起來了。過去農民總是在過年節時舞龍舞獅,現如今不僅過年過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乃至村里鄰里喜事都或舞龍舞獅、或扭秧歌、或敲鑼打鼓慶賀,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鄉村的文化生活,已成為農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三是農村群眾藝術“活”起來了。隨著農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農民不僅把勞動作為一種健身的方法,而且注重“身動”和“心動”、“智動”的結合。珠田鄉珠田村成立了村農民書畫協會、農民書法研究會,長年組織本村及鄰村農民開展書法和繪畫比賽,展覽書法和繪畫作品,進行書法和繪畫交流,陶冶了農民書法和繪畫的藝術情操。目前,在縣文化部門和文聯的指導下,全縣有攝影、音樂、書法、舞蹈、吟誦、曲藝、繪畫、作家等各類組織和協會30余個,培養了一批藝術新人,他們長年活躍在城鄉大街小巷和鄉村田間地頭,給廣大群眾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成為我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因為如此,所以當下在我縣廣大老年農民中流行這么一組口頭啴:“清茶淡飯水當先,看書寫字亦悠閑,散步成習不可改,心歡體健樂晚年”。四是農村民俗文化“新”起來了。萬年是世界稻作起源地,歷史悠久,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農耕習俗、節慶習俗、飲食習俗等民俗源遠流長,為弘揚傳統的民俗文化,萬年農村“古習新做”,樂此不彼。蘇橋鄉跳腳龍燈逢節必舞,為蘇橋山村帶來無窮歡樂。青云抬閣每當豐收時節,穿街過巷、進村入戶,為農民生產生活增添吉祥。石鎮上丁村“打連廂”總是農閑、過節時集體“鬧”村。陳營社里村“尊賢人”,大力宣揚品高、貢獻大的村人事跡,鼓勵全村村民向“賢人”學習,積極營造新農村、新農家、新農民氛圍,使萬年民俗文化得到傳承。五是農民休閑文化“旺”起來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好起來了,山綠起來了,水清起來了,路暢起來了,農民“路徑健身”活動也熱起來了。陳營鎮正大西路、石洋西路、建安西路和“一河兩岸”,每天早晚“路徑休閑”和“路徑健身”的人絡繹不絕,或三五成群談笑而行,或成雙成對牽手漫步,或單人健步而走,如今這里已成為陳營鎮居民和農民休閑健身的最好去處。同時,還有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自己建造的小洋樓里辟出健身房,購置了健身器材,進行健身鍛煉。所有這些都為我縣居民和農村群眾“康樂壽”提供了便利條件。六是農民網絡文化“酷”起來了。隨著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互聯網上網越來越便捷,網絡文化在城鄉日漸壯大。在城鄉結合部的一些農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村,電腦也已進入部分農家,部分農民在網上學知識、做生意,享受網絡帶來的全新的文化享受。七是農民民生文化“熱”起來了。農村文化三項活動深入開展,全縣每個鄉鎮每年有10場以上文藝演出,有4場以上大型綜合性文體活動,每個學校放映電影4場以上,縣城社區每周放映數字電影4場以上,每個行政村每年放映電影12場以上。通過努力,我縣農村過去流傳的“早晨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和“一日三件事,干活睡覺看電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新農村、新農家、新農民時代已經到了。
3、文化隊伍建設情況。一是文化系統隊伍情況。全局共有在編干部職工128人。其中男80人,女48人;20—30歲的8人、30—40歲的58人、40—50歲的40人、50以上的22人;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9人,大專學歷的有37人;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12人。二是鄉村文化隊伍情況。全縣12個鄉鎮文化站有工作人員29人,其中具有大專學歷的達到85%,具有技術職稱的達到60%。隨著中央、省、市對農村文化工作日益重視,我縣也十分關注農村文化建設,關心農民文化生活,全縣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出新出彩,各類自行組織的民間文藝隊伍長年活躍在鄉村中,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鄉村腰鼓隊60多支、舞龍舞獅隊30多支、秧歌隊80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