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

時間:2022-06-15 17:46:4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神的一滴》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提高其分析鑒賞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樸素的文字間傳達的復雜情感:既有對美麗風光的陶醉熱愛,也有對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痛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對本文寫景手法的分析。

  2.體會文章質樸本色的語言風格。

  3.思考領悟作者給予我們的啟迪: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找到靈魂安寧的歸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語

  1845年7月4日,梭羅獨自一人手持一柄斧頭,跑到距離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鎮兩英里遠的瓦爾登湖,親手建造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那里,他獨立勞作,自食其力,過著物質生活極為簡樸而精神生活異常富有的隱居生活。他把周圍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記錄下來,寫成了一本書《瓦爾登湖》。

  書中有梭羅的題詞:“我并不想為沮喪寫一首頌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棲所報曉的雄雞/勁頭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為了提醒我的鄰居。”

  由于大家對梭羅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評論,大家迅速瀏覽一下:

  1.愛默生(美國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偉大的一個國民。這似乎是一種罪惡,使他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完就離開,而沒有人能夠替他完成;對于這樣高尚的靈魂,又仿佛是一種侮辱。……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學問,有道德,愛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2.懷特(美國20世紀散文家)

  ……我記得我在讀到它時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躊躇絕望的日子里,是它讓我恢復了健康。梭羅的《瓦爾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時弊,又適逢其時。在我們這個不穩定的季節,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個避風港。

  3.喬治·愛略特(英國著名女作家)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

  4.徐遲(中國著名詩人、《瓦爾登湖》譯者)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部,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毫不晦澀,澄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課文《神的一滴》即選自梭羅的《瓦爾登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那個最美、最有表情的瓦爾登湖。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全文,要求學生圈點勾畫出課文中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

  (二)體味賞析感情色彩濃烈的詞句。

  1.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淺。(學生集體誦讀第一節)

  導問:(1)第一節中的湖是不是瓦爾登湖?

  (2)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最有表情的姿容”具體指什么?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1)不是。這里的湖是廣泛意義上的湖,當然這里的湖也包括瓦爾登湖。

  (2)比喻。這個形象傳神的比喻,將湖人格化了。

  (3)“最有表情的姿容”具體指湖是眼睛,樹木宛如睫毛,群山和山崖似眉毛,寫出了湖的共性美,蘊含作者對大自然美的享受和贊頌。

  2.導問:(1)作者由湖的共性美繼而具體寫瓦爾登湖的個性美,具體寫了瓦爾登湖的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寫了樹和山。用了比喻的手法。兩個比喻句:“像一個圓形劇場”(靜景)“像和風一樣地在湖上漂浮”(動景)一靜一動

  導問:(2)寫作者對于瓦爾登湖美的感受。作者使用了哪些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為什么要用這些詞語?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情感?

  明確:“慵懶”“偷閑”“虛擲”“揮霍”

  對瓦爾登湖的感情通過貶義褒用,實際表達的是作者盡情地享受這種美、感受這種美,作者體味到了這種與金錢無關的富有,這種富有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可以揮霍但不會覺得虛空的富有。

  導問:(3)寫到這里,作者來了一個急速的轉折——“可是”,將一種與大自然美景相去甚遠的丑陋舉動揭露出來:人們的大砍大伐破壞了灑滿古典生態(原生態)陽光的湖岸。作者進而揭示出,自然的生態破壞直接影響了人們對于自然美的欣賞,影響了人類的藝術創造能力:“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指名學生誦讀第2節)

  3.導問:(1)接下來作者進一步描述生態破壞的行為及其惡果。作者運用了哪些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

  明確:“惡魔”“震耳欲聾”“喧囂”“骯臟”“混濁”“吞噬”

  通過這些貶義色彩詞語的運用,抨擊了工業文明對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嚴重的污染。

  導問:(2)第四節,即使在四個“已經”的前提下,作者筆鋒再次轉折——“然而”,將瓦爾登湖的堅忍和頑強描寫出來,這使得讀者感受到瓦爾登湖的美麗所包含的一種生命力。作者用了哪些詞語來描述湖的生命力?(學生默讀第4節)

  明確:“神秘和活力”“蓬勃華麗”“歡樂”三個“喜悅”

  作者慨嘆它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在現代文明粗暴的蹂躪中保持著自己的純潔,在社會變遷中一直以年輕的富有活力的抗爭面貌出現。

  4.大自然生命的活力和它的抗爭精神——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偽的深刻和清澈,它的這種天性比它的表面的風景更有魅力,滋養了作者的故鄉康科德鎮,并且陶冶了作者的情操,作者為它而驚呼,而吟頌。

  (1)學生集體朗誦理解詩歌:

  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著湖,“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愛瓦爾登湖,愛它的思想,至此作者已完全陶醉并融入在瓦爾登湖中,由湖引發出沉思——湖的思想躺在我的思想中,瓦爾登湖的美并不僅僅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裝飾品,更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引導。

  (2)導問:為什么稱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

  明確:因為哪怕對它的一瞥,也能引發人們的沉思,能用湖水洗凈工業文明所侵蝕污染的污濁的靈魂,從而構建一個健康的人格,所以稱它為“神的一滴”,這一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文章所反復渲染的瓦爾登湖的特性,畫龍點睛,意味悠長。

  三、課堂總結

  本文是第三“板塊”“湖山沉思”的首篇文章,另一篇是《像山那樣思考》。湖的沉思,沉思什么?

  人類要珍愛、保護古典生態的大自然,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文中是怎樣抒寫沉思的呢?作者運用飽含濃烈感情色彩的詞句,一是褒義,二是貶義,三是貶義褒用,抒寫了湖的沉思,亦即作者的沉思。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說,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閑居生活是在虛擲光陰,徒勞無益,而梭羅卻堅信自己“是富有的,雖然這話與金錢無關”,“富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夠盡情地揮霍它們,一點也不后悔。讀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樣的看法?

  2.在美麗的瓦爾登湖畔,有一個梭羅紀念館,每天來這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假如你來到這個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樣的感想?請你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五、探索發現(任選其一)

  (1)人們在談及梭羅的時候,喜歡與中國的著名隱士陶淵明相提并論。但也有人認為,他們的歸隱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異,在隱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著不少實質的區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2)美國梭羅博物館曾在互聯網搞了一個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共有四十六萬七千四百三十二人參加了測試,其結果是這樣的: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看來許多人即使生活優越但是內心卻并不滿意。什么是最好的生活?如何看待梭羅的人生選擇?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2

  一、導入

  一個人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貪婪無厭,他就成了奴隸,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隸。為了從繁雜紛擾的俗事中解脫出來,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狀態,1845年7月4日,梭羅獨自一人手持一柄斧頭,跑到距離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鎮兩英里遠的瓦爾登湖,親手建造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那里,他獨立勞作,自食其力,過著物質生活極為簡樸而精神生活異常富有的隱居生活。在瓦爾登湖湖畔,勞作之余,悠閑地面對湖光山色,面對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兩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諦。他把這些景物和感受記錄下來,寫成了一本書《瓦爾登湖》。這本書開始時反響不大,后來聲名鵲起,成為世界文學經典。

  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因而他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悅,飄揚著無拘無束的心靈牧歌。與質樸的自然觀相呼應,梭羅運用樸素的語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綠和新鮮——有時候,這甚至會讓人感覺不夠成熟。這也被看成美國自然文學的特征之一:讀者和作者沒有距離,就像自然和描繪它的作者之間沒有距離一樣。

  二、思路解析

  1對湖光山色的禮贊

  2作者蕩舟湖上,引導人們進入一個真實的瓦爾登湖中

  3進一步描述生態的行為及其惡果

  4寫出了瓦爾登湖的堅韌和頑強

  5回溯瓦爾登湖誕生的歷史,贊美瓦爾登湖的博大永恒

  6將瓦爾登湖在現代生活中的靈魂蕩滌效果上升到無比崇高的地位。

  三、賞析品味

  1、“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瓦爾登湖)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你能從這句話中讀出什么樣的內涵?

  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梭羅的心目中,瓦爾登湖美麗、豐富、寧靜、博大而又靈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之為“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句中的“天性”,指自然的本性,梭羅認為,長期以來,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復雜的社會所壓抑,被日益膨脹的欲望所遮蔽,而瓦爾登湖就像一面鏡子,使人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的真實的天性。

  2、我寧愿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是富有的,雖然與金錢無關,因為我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

  真正的“富有”:不以金錢衡量,精神才是標準。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得到的一種自得其樂的圓滿。

  3、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自然生態破壞,直接影響了人們對于自然美的欣賞,影響了人類的藝術創造能力。

  4、這是和恒河之水一樣圣潔的水!

  ①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見其內心地位之高,內心熱愛與崇敬;

  ②突出圣潔,為下文喻作“神的一滴”做鋪墊。

  5、它雖然有那么多的漣漪,卻并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永遠年輕。

  ①自身角度:它在現代文明粗暴的蹂躪中保持著自己的純潔,在社會的變遷中一直以年輕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現。

  ②欣賞者角度:對于善于發現美、親近美的心靈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夠給人帶來新的喜悅。

  6、還是同樣水漉漉的歡樂,內在的喜悅,創造著的喜悅,是的,這可能就是我的喜悅。

  創造者的喜悅:對其堅持自身本性的肯定;對其自我修復的生命力的謳歌。

  我的喜悅:贊嘆;融合;對大自然修復人類靈魂創傷的感恩。

  7、我從康科德河的水面上看到了同樣的倒影。

  虛寫;內心的領悟——對純美天性的領悟;

  8、詩的解讀

  人與自然平等;

  內在本性的精神引導;(純化靈魂)

  詩節將上文以詩的方式進行了濃縮,并將作者的情感取向勾勒得更加明晰:瓦爾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引導,將人們引上澄明之境;瓦爾登湖和欣賞它的人們之間是平等的,他們互相交融,成為一體。湖的內在的深邃隱秘的審美品性和親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于一個空間,不分彼此。這是一種相當理想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9、可以洗凈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

  對受工業文明所污染的人類的靈魂的洗滌和修復。

  10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淚,神的眼淚與人的眼淚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神的眼淚為世人而流,客觀的,是重生和輪回。而人的眼淚是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虛偽的。

  神的一滴”的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復渲染的瓦爾登湖的特性,畫龍點睛,意味悠長。

  對工業文明所侵蝕污染的靈魂具有無上的潔凈作用。

  四、寫作特點

  1比喻——形象細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動神態

  把湖比作“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說它是“大地的眼睛”。

  把湖邊的樹木比作“睫毛一樣的鑲邊”。

  四周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濃密突出的眉毛”。

  2取景——善于變化,多角度展現了瓦爾登湖的豐富多彩和旖旎迷人

  運用遠景、近景、動景、靜景、全景、特寫等不同方式,自然、逼真、傳神地寫出了瓦爾登湖的風光。

  3語言——質樸、凝練、意味深長

  樸素的`文字和細節化的的描述中包含著無盡的哲思。

  文字是從作者內心流淌出來的一泓清泉

  五、總結:

  在瓦爾登湖,他與大自然同起同睡,像一位高古的哲人漫步在森林的小徑上。大地是如此的神奇,到處都有鮮花和嫩草,散發著芳香;蟲吟蟬鳴,是大自然中天然的歌手;而哲人高貴的思索則是人類歷史上最美的豎琴。梭羅清晰地記得,一切的生活都因為自然的影響而變得灑脫和超凡脫俗,他的心就如大海般寬廣,他的神思則像冰山上的雪蓮那樣無暇。“當我享受著四季的友愛時,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為我沉重的負擔。梭羅描寫了他的平民意識、躬身耕種、采果垂釣的體驗,儉樸的生活態度,讓人深深感動。他為我們營造了一種真實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卻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積極得多,讓人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對美與寧靜、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有了一種真切而深切的體味。

  六、思考感悟

  1、有人說,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閑居生活是在虛擲光陰,徒勞無益,而梭羅卻堅信自己“是富有的,雖然這話與金錢無關”,“富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夠盡情地揮霍它們,一點也不后悔。讀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樣的看法?

  參考:其實,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擁有巨大的財富,重要的是心靈的充實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質享樂的人反而會常常感到疲倦、無聊和空虛。勞作之余,梭羅面對瓦爾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飛心靈。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變得滋潤和富有。梭羅說:“片刻的美好經驗比一座與月亮一般高的紀念碑還要值得記憶。”而且,也只有從繁雜的俗事紛擾中解脫出來,才能真正反觀和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狀態,認識自己的內心需求。

  2、在美麗的瓦爾登湖畔,有一個梭羅紀念館,每天來這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假如你來到這個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樣的感想?請你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參考: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意識中的工具理性日益膨脹,對自然的侵害變得越來越肆意,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也變得越來越貪婪,人成了物欲的奴隸。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那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簡樸的隱居生活,對于沉溺于欲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們來說,則無疑是當頭棒喝。梭羅以他的親身實踐告訴世人,人完全可以通過一種最最儉樸的生活方式來獲取精神的最大快樂與滿足。

  七、小結

  閱讀本文,它那清新樸素的文字所展現的迷人風光和作者的寧靜心境,使我們的心靈頓時離卻塵世的喧囂,減輕甚至消除我們生存的疲憊,使我們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描繪中重新獲得生活智慧的啟迪,重新找回靈魂安寧的居所。

  八、課后探索發現(任選其一)

  人們在談及梭羅的時候,喜歡與中國的著名隱士陶淵明相提并論。但也有人認為,他們的歸隱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異,在隱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著不少實質的區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隱士的一面。陶淵明是歷史上著名隱士,“隱士”這個頭銜加于陶淵明身上非常恰當;雖然梭羅曾經獨居了兩年多一點時間,但他記錄了自己的觀察體會,分析研究了從自然界得來的音迅、閱歷和經驗,所以絕不能把梭羅的獨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隱士生涯,只是沾點隱士的色彩罷了。

  對于人生態度。不管是陶淵明還是梭羅都是人生的熱愛者,他們都寄情于山水,從自然界里獲得樂趣。但陶淵明和梭羅的境遇不同,陶淵明生活在一個仕宦之家,妻兒環繞,而梭羅與孤獨為伴,家境艱難,他們對于人生的感受有差異性。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2、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起湖,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我們眼前,就有美麗的太湖;在我們耳邊,就有《太湖美》的歌曲。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神的一滴》,選自《瓦爾登湖》。所謂“神的一滴”,就是湖;是個比喻的說法,是說湖像神的一滴。的確,湖是大自然的精靈,是上帝的神來之筆。作者梭羅,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他獨立高潔,熱愛自然,著有《郊游》《瓦爾登湖》《緬因森林》等。

  二、新授內容

  (一)導讀第一節。

  1、齊讀第一節。

  2、第一節寫了什么?“最美”表現在哪里?最有表情又表現在哪里?是通過什么手法來寫最美和最有表情的?

  (1)湖的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2)最美表現在湖如眼睛,樹如睫毛,山如眉毛。

  (3)有眼睛,有睫毛,又有眉毛,當然最有表情了。

  (4)通過比喻和擬人來寫的。

  3、這一節有沒有表達得不好的句子?請找一找。如果有,請加以修改。

  (1)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湖是姿容”搭配不當。可以刪去“姿容”,也可將“是”改為“具有”,還可以將“姿容”移到“是”前,變成“湖的姿容”。但根據語境,比較一下,宜于刪去“姿容”。因為刪去“姿容”,可以強調“最美、最有表情”,還可以與后面的“它”(湖)相照應。

  (2)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

  單獨看,沒有什么問題。但聯系前一句,就覺得有問題。因為前一句的主語是“它”,而這一句主語是“望著它的人”,前后主語不一致,銜接不緊密。宜于刪去“望著它的人”,將自己改為“觀者”。

  (3)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濃密突出的眉毛。應該說,用“森林蓊郁”修飾“群山”沒有問題。但用它修飾“山崖”就有問題了。因為“山崖”是“山的陡立的側面”。它不可能有森林,更不可能“蓊郁”,可以刪去“森林蓊郁”,也可以將“山崖”移到“四周”之后,還可以在“山崖”前加上“筆陡筆陡”。但第一種改法干凈利索,宜于取第一種改法。

  (二)導讀第二節。

  1、自由讀第二節。

  2、第二節寫了哪三件事?從作者的感覺來看,分別突出了什么?三件事共同表現了什么?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1)首次劃船、湖上漂浮和林木被砍伐。

  (2)第一件事,突出愜意;第二件事,突出誘人;第三件事,突出痛心。

  (3)共同表現湖的風景。

  (4)對比,用湖岸美景與林木被伐進行對比。

  4、體會一下,這一節有哪幾句表達得不好?為什么?

  (1)我第一次劃船在瓦爾登湖上游弋的時候。

  “劃船”與“游弋”在語意上重復。因為“游弋”泛指在水中游動,而“劃船”當然也是在水中游動。可以刪去“劃船”,也可以刪去“游弋”。但相比較之下,覺得刪去“游弋”更好。因為留下“劃船”,語意更明確。

  (2)我寧愿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是富有的,雖然與金錢無關,因為我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

  前面,主要是“虛擲”句與“我是富有的”之間缺乏聯系,銜接不緊。如果在它們中間加上“即使這樣”,在“我”后加上“也”,那就連貫多了,緊密多了。后面,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日”與“陽光”重復,二是一直講“在上午”,何來的“月”?再說,最寶貴的光陰,恐怕也不包括“月”。三是“我可以揮霍時辰”,但似乎不可以揮霍日月。所以,宜于將原句改為“我擁有耀眼的陽光和寶貴的時辰”。

  (3)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

  繆斯女神放在句首,表示兩個分句主語相同,第二個主語可以省略。可是第二句用了主語“她”,并沒有省略,用得不規范。所以,應當將“她”改為“也”。如果將“繆斯女神”移到“如果”之后,可以將“她”改為“那她也”。再說,破折號的用法也不正確,因為破折號似乎沒有表因果的用法。所以,宜于將破折號改為“因為”,并在“情有可原的”后面加上分號。

  (三)導讀第三節。

  1、南面兩組齊讀第三節。

  2、第三節繼續寫湖的生態被破壞,它主要寫了什么?對此,作者是什么態度?為什么?

  (1)湖水被亂用。

  (2)是非常憤怒的態度。

  (3)因為作者認為湖水是圣潔的,不應成為自來水,不應成為工業用水,應高貴地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熱愛自然者的靈魂深處。

  3、能否將第三節與第二節末尾三句合并?為什么?

  不僅能,而且必須。因為第二節末尾三句話,是講林木被砍伐,與第三節講湖水被亂用,同屬于生態被破壞。合并之后,第二節更獨立,講湖的風景。第三節更完整,講湖的生態。

  4、找一找,第三節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句子?

  (1)這惡魔似的鐵馬,那震耳欲聾的喧囂聲已經傳遍了全鄉鎮了。

  “喧囂聲”可以傳遍“全鄉鎮”,但“鐵馬”不能傳遍“全鄉鎮”。也就是說,“鐵馬”與“全鄉鎮”不搭配。或者說,照應不周。可以改為鐵馬已經奔向全鄉,喧囂聲已經傳遍全鎮。

  (2)它已經用骯臟的工業腳步使湖水渾濁了,正是它,把瓦爾登湖岸上的樹木和風景吞噬了。

  “樹木”屬于“風景”中的植物,“風景”包括“樹木”,二者屬于屬種關系,不能并列。可以將“樹木”刪去。如果要突出“樹木”,可以改為“特別是樹木”,放在“吞噬”的后面。如此說來,原句可改為“把瓦爾登湖岸上的風景吞噬了,特別是樹木”。再者,兩個“它”,都應該代“人”;因為用工業腳步使湖水渾濁的是“人”,吞噬“風景”,特別是吞噬“樹木”的也是“人”。所以,宜于將兩個“它”分別改為“他們”。

  (四)導讀第四節。

  1、北面兩組齊讀第四節。

  2、第四節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湖的活力的?面對頑強生存,作者感嘆什么?面對蓬勃生長,作者有什么喜悅?

  (1)湖頑強生存,樹蓬勃生長。

  (2)作者感嘆湖沒有永久不變的皺紋,感嘆它永遠年輕,感嘆它充滿活力和神秘。

  (3)水漉漉的喜悅,內在的喜悅和創造者的喜悅。

  3、對“水漉漉的喜悅,內在的喜悅和創造者的喜悅”如何理解。

  林子拔地而起,蓬勃生長,帶有靈性,所以說“水漉漉的”;林子自我修復,富有生命力,所以說是“內在的”;善于發現美的人看湖,一定會常看常新,所以說是“創造者的”。

  4、下列句子有沒有不妥之處?

  (1)它仍然頑強地生存著,還是我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它雖然有那么多的漣漪,卻并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

  根據上下文,第一個“它”代“湖”,第二個“它”代“湖水”。前后指代不一。第一個“它”與“湖水”也不一致。所以,宜將“湖水”改為“湖”,將第二個“它”改為“湖水”,將破折號改為句號。

  (2)仿佛二十多年來我并沒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廝守一樣。

  “廝守”中已經含有“在一起”之意,所以,宜將“在一起”刪去。

  (3)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經拔地而起,在湖邊蓬勃華麗地生長著。

  “華麗”是“美麗而光彩”,用它修飾林子生長,不是很妥當,宜刪去。另外,前邊講“去年冬天”,后邊似乎應該將“而”改為“而現在”;這樣,前后的意思才銜接更緊密。

  (五)導讀第五、六兩節。

  1、齊讀第五、六兩節。

  2、第五、六兩節是贊美瓦爾登湖的,或者說是湖的贊歌。第五節重點贊美湖的什么?第六節著重贊頌湖的什么?

  毫無虛偽//洗凈污穢

  3、所引詩歌說的是什么意思?

  湖的神圣、圣潔,是真實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在瓦爾登湖容易接近上帝和天堂,也就是更容易接近神圣和圣潔。湖與觀賞者之間是平等的,已經相互交融。湖深邃隱秘的深刻與純潔的品格,已經融入我的思想之中。

  4、第五、六兩節能否對調?詩歌能否放到最后?

  (1)不能對調。因為第五節是緊接第四節寫林中湖泊,贊美湖的;而第六節已經到了湖岸,離湖遠了。

  (2)不能放到最后。因為詩歌是緊接第五節的內容,是直接觀湖的感受。

  5、這兩節有沒有不妥當的句子?

  (1)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

  “毫無”就是“絲毫沒有”,而“絲毫”與“一絲一毫”在意思上有重復。所以,宜于將“毫無”改為“沒有”。或者改為“毫無虛偽”,但從與前句協調來看,似乎前者更好。

  (2)也已經可以洗凈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

  “已經”表示“事情完成或時間過去”,“可以”表示“事情可能或能夠”。顯然,二者之間存在矛盾。要么刪去“已經”,要么刪去“可以”。根據語境,宜于刪去“已經”。

  三、總結課文。

  1、就層次而言,二、三兩節是寫湖的過去,四、五、六三節是湖的現狀。

  2、“神的一滴”“神”在哪里?

  “神”在美麗,“神”在圣潔,“神”在活力。而在作者看來,瓦爾登湖是人工湖,那么,“神”在人工巧妙,“神”在人工智慧,“神”在人工偉大。所以,作為人,應當像湖那樣,充溢圣潔,充滿活力,創造美麗。

  四、布置作業:

  1、第二節中,“有些山凹中”前的逗號能否改為分號?為什么?

  2、第二節第四行中的“水上”,能否改為“上面”?為什么?

  3、第三節第二行“都沒有了”后能否改用句號?為什么?

  4、第四節中第三行“然而”前,能否改用分號?為什么?

  5、閱讀拙作《關于〈神的一滴〉的修改》。

  【板書設計】:

  神的一滴:湖——美麗、圣潔、活力

  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風景:首次劃船湖上漂浮

  生態:樹被濫伐水被亂用

  活力:頑強生存蓬勃生長

  贊歌:毫無虛偽洗凈污穢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03-17

《你,浪花的一滴水》優秀教學設計01-21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教學設計范文04-04

0的運算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11-20

教學教學設計06-15

一年級語文《珍惜每一滴水》教學設計01-20

設計賀卡教學設計01-20

圖案設計教學設計03-01

《身邊的設計》教學設計01-16

動物設計教學設計03-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固镇县| 铁岭县| 象山县| 三台县| 兴化市| 孟州市| 三原县| 霍城县| 永顺县| 夹江县| 贵州省| 芜湖县| 务川| 克山县| 公主岭市| 邓州市| 南康市| 马鞍山市| 扶余县| 高碑店市| 都兰县| 哈密市| 澄迈县| 九江市| 长子县| 江孜县| 汕头市| 长乐市| 乌什县| 天等县| 石城县| 奎屯市| 永兴县| 太仓市| 平定县| 十堰市| 忻州市| 江达县| 青冈县| 潼南县|